企业邮箱

武汉楚易环保工程有限公

Wuhan Chuy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Co., Ltd

咨询热线:

+86-027-85811911/15071112911

新闻中心

    NEWS CENTER

守一城碧水 绘生态画卷——“百湖之市”武汉的湿地保护之道
来源: | 作者:jewelry-60 | 发布时间: 2023-11-11 | 417 次浏览 | 分享到:
长江、汉江千百万年的河道摇摆和流水冲撞,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。千年历史记忆中,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演变,成为武汉这座“百湖之市”最初的轮廓。
【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·中国式现代化】
光明日报记者 王建宏 张锐
楚天极目,气吞云梦。初冬时节,置身长江之畔的黄鹤楼上,但见层林尽染、巨川浩荡。
长江、汉江千百万年的河道摇摆和流水冲撞,造就了星罗棋布的江汉湖群。千年历史记忆中,古云梦泽的一部分历经演变,成为武汉这座“百湖之市”最初的轮廓。
2022年11月,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湖北武汉举行的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致辞:“中国有很多城市像武汉一样,同湿地融为一体,生态宜居。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。”
前不久,武汉市委常委会会议在审议《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时再次强调,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,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积极履行《湿地公约》义务,坚持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湿地保护各项工作,注重促进生态保护同生产生活相互融合,不断擦亮武汉“国际湿地城市”这张名片。
回望最近百年,经历了淤积、萎缩、污染加剧后,武汉湖泊湿地又走过了保护、治理、水清岸绿的历程。近年来,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,统筹推进流域综合治理,使湖泊湿地得到显著恢复,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,人与自然和谐共处。
今天,武汉湿地面积居我国省会城市之首,是全球唯一人口超千万的“国际湿地城市”。飞鹭落霞,鱼翔浅底,芳洲吟趣,诗意栖居的背后,蕴含着怎样的湿地保护之道?
立良法谋善治:构筑守护湿地安全的制度体系
武汉大学凌波门外的跳水台上,助跑、起跳、腾空、入水……一道优美的弧线划过背景布一般湛蓝的天幕,在这片水面上腾起一圈雪白的浪花。
“我今年65岁,从12岁开始跳水,在东湖跳水已经半个世纪了。你瞧,现在这水质多好!往前数20年可不是这样,水面漂着油花儿,还能闻到腥臭味儿。”“老武汉”孙俊是凌波门跳水队的队长,他用毛巾揩着脸,讲起他和东湖的过往。
曾经,中国地质大学(武汉)环境学院教授顾延生,带领团队在江汉湖群布下钻孔,通过钻取沉积物分析湿地演变,结果显示东湖的污染在逐年加剧。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,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张,湖泊湿地面临被围垦、圈占、填埋的问题。
地球之肾,该拿什么去呵护你?武汉拿出的“大招”是法治,唯如此,才能形成长效机制。
2010年,武汉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《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》,将湿地保护正式纳入法治轨道。此后,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出台,形成一整套守护湿地安全的制度体系。
站在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七壕保护(监测)站纵目远眺,但见湖岸芦苇摇曳,远处洲滩鸥鸟悠然。“17.4万亩的沉湖,是江汉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沼泽湿地。”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介绍,沉湖湿地是东亚—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的重要越冬地、停歇地和繁殖地,被专家誉为“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”。
然而,在沉湖湿地6.7万亩的试验区和1.9万亩的缓冲区内,都分布着一些村庄。鸟儿常常啄去庄稼幼苗,或到鱼塘取食鱼虾,导致农户减产,严重的时候减收超三分之一。“鸟儿吃了庄稼和鱼虾,我们吃啥?”村民们感到无奈。
2013年10月,《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暂行办法》推出,核心只有一条,就是政府掏钱,请鸟儿“吃饭”。
“核心区、缓冲区、实验区的农田和鱼塘,分别按照每亩40元、25元、15元进行补偿。市、区两级每年共同出资473万元。到2017年,每亩补偿标准又各提高了10元,每年补偿达642.9万元。”冯江说。
此后,针对保护区核心区、缓冲区内历史遗留的生产生活问题,武汉创新举措,实招频出。2017年,沉湖拆除“三网”(围网、网箱、拦网)3.2万亩。2019年,全面取缔沉湖湿地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种植、养殖生产经营活动,退养面积近7.8万亩,退养区域纳入统一生态管护。
沉湖湿地的蝶变,只是武汉谋划湿地保护“法治篇”的缩影。2016年,武汉颁布《武汉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条例》,将全市近70%的国土空间纳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范围。2021年12月,《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办法》印发。
2022年6月1日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》施行,武汉积极贯彻实施,推动湿地保护全面走上法治化轨道。
当前,武汉正在结合实际推进条例修订,进一步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,从湿地自然保护区延伸到一般湿地,实现湿地保护范围全覆盖;建立起湿地监测评估、信息共享、联席会议等新机制,实现湿地保护过程全覆盖。
在发展中保护: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
如何让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步推进,确保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永续利用,实现生态效益、社会效益、经济效益相统一?
武汉的答案是,高起点定位、高标准规划、高水平设计,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。
通过科学编制《武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《武汉市湿地保护与利用发展规划(2023—2035年)》,武汉将目标锁定为:打造“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”的生态绿城、“从水岸分治向水岸城共建转变”的滨水名城、“江城无处不飞花,飞入寻常百姓家”的湿地花城、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、2000米见水”的宜居江城。
哪怕尺山寸水,也要精心呵护。武汉开展勘界立标、建立矢量数据库,严格控制建设项目选址、落实总量管控,牢牢守住湿地生态安全边界。
“湿地生态监测,需要科技赋能。在《湿地公约》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,不少国外嘉宾对我们的‘智慧湿地’系统竖起大拇指。”武汉市林业工作站(市湿地保护中心)高级工程师李鹏指尖轻触,登录系统:“在13处湿地自然保护地和3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,我们安装了微气象、水文、鸟类声纹和图像识别等物联感知设备。你瞧,候鸟佩戴智能设备后,迁徙轨迹可以清晰地展现在平台上。”
处理好鱼水关系,是对湿地保护的一大考验。
人放天养、自繁自养、以鱼治鱼、以鱼治水,这是武汉市蔡甸区桐湖办事处创新实施的湖泊生态管护办法。
“在鱼类投放时,我们既投放滤食性鱼类,也投放掠食性鱼类。一则控制浮游生物,二则维持鱼类平衡,保持鱼群、湖泊生态健康。”武汉市十佳民间河湖长、养殖户王庆永说,“湖泊生态管护是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的好路子!”
水的问题在岸上,保护湿地的根子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、低碳化。武汉积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,推动发展动能转换,提升经济“含绿量”。2022年4月,武汉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。2022年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3000家、总数突破1.2万家,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27%。
目前,武汉是中国经济总量前10城市中唯一的“国际湿地城市”,2022年还入选了全国“无废城市”建设名单、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。在推动发展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中,高品质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
融湿地于生活:共享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
青山不墨千秋画,绿水无弦万古琴。
“百湖之市”武汉拥有166个湖泊、165条河流、262座水库,湿地总面积1624.61平方公里,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,湿地资源纵横交错、遍布市域。
湿地,也是“诗地”,与人们的生活休憩紧密融合。
一个秋雨初停的早晨,记者来到位于长江江心的天兴洲上,跟随武汉市观鸟协会会长颜军、秘书长明亮,开始了一天的鸟类调查监测。
“遗鸥!这可是个‘杯子级’的发现——只要发现了武汉鸟类新品种,武汉市观鸟协会将颁发一个纪念保温杯。”颜军翻着刚拍的照片兴奋地说,遗鸥在武汉太稀罕了,最近一次确切的观测记录还是2010年10月的沉湖。
通过水生态修复和环湖沿岸景观提升,市民们发现,家门口的小微湿地也构建起了健康丰富的湿地动植物生态链。在位于市中心的解放公园,人们沐着霞光,吹萨克斯,打太极拳,伛偻提携,人水和谐。
在武汉,这样的小微湿地全市已有36处,一个“湿地自然保护区—湿地自然公园—郊野湿地公园—城市湿地公园—小微湿地”的五级湿地保护管理体系正在建立。
人们在享受湿地之美的同时,也纷纷加入保护湿地的行列。
天兴洲是武汉三大重点野生动物栖息地之一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,连续10年到天兴洲越冬。在今年的“世界清洁日”,武汉市观鸟协会携手40余名大小志愿者,捡鱼钩鱼线和漂浮物,开展“保护长江天兴洲湿地护鸟净滩”活动。
民间河湖长、市民园长、湿地小卫士……目前,在武汉市,开展湿地生态保护的非政府组织有30余个、志愿者超20万人。
湿地不仅发挥着自然教育和科普宣教功能,还是科研重地。依托独特的湿地资源,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“杨星宇博士工作室”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相关团队合作,组建起全球首个莲属植物基因组数据库,该数据库整合并保存莲的完整基因组、转录组及遗传育种数据信息,将更好促进莲产业的发展。
“随着国家‘双碳’战略的深入推进,我们加强了与有关科研单位的联合研究。”冯江告诉记者,2022年,通过通量塔监测、样地试验、遥感解译等科技手段,测算出沉湖湿地一年总碳量约12.55万吨。根据湖北当时碳交易均价计算,沉湖湿地碳汇价值约为600万元。
九派横流,江汉朝宗。武汉是一座从湿地里“长”出的城市。新时期,守护好这天设地造的江湖湿地,就是护佑武汉最靓丽的风景线;传承好润泽千年的湿地文明,就是呵护武汉最持久的竞争力!
■数说
武汉拥有166个湖泊、165条河流、262座水库,湿地总面积1624.61平方公里,位居内陆副省级城市第一。
武汉连续7年发布重点区域鸟类监测年报,记录并确认的鸟类物种数达456种,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3种。
截至目前,武汉有30余个非政府组织、20万名志愿者助力湿地生态保护。
数据来源: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
《光明日报》(2023年11月09日 05版)
来源:光明网-《光明日报》